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AY2021/2022 课程反馈汇总

                             AY2021/2022 课程反馈汇总

以下是中文系同学会收集的课程反馈合集,非常感谢各位投稿同学的热情分享!希望这些课程反馈能帮助各位选课,或在开学前熟悉该课程的框架和内容,以便梳理知识,努力学习!

欢迎各位在下一期的课程反馈收集活动中踊跃投稿!助人为乐~ 将自己对某个课程的喜爱和赞美分享给大家~


  CH4207:汉语史


语言学真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又不止“交流系统”这一种理解方式而已。这门课说是汉语史,但汉语言的历史源远流长,怎么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就学完汉语的历史?因此,老师非常用心且有技巧性地选择聚焦在近代汉语(宋至清代)时期为我们剖析其特点及使用情况,为开启对这个研究课题作一个基础的讨论。


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我们要带着以上的问题为前提来看待每一周的知识点,从代词为起点,我们分别考察了词缀、近代汉语介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汉语双音节化、短语的词汇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及述补结构。


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汉语史分期的问题。这个是个大问题,许多学者根据语音、词汇或语法进行分期,但是对于这三块分期的标准很难定义,因为它们的变化不一定是齐头并进的,因此如何协调这三个标准是有实际上的困难的。大家对时期的划分各持其说,不同学者断代的节点不同,个人依据的思路也不同。我并没有什么汉语史的基础,所以无力判定各家到底孰是孰非,不过可以提供的一个参考分期是CCL。王力先生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比较倾向于用语音的标准来进行分期;王力对于分期的标准也和政治事件有紧密的关联。当然,这是王力先生的观点,他这么分期有他个人的目的;而吕叔湘是依据口语变化来界定分期的,他认为现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的一部分;可是老师认为这个分期方法有些太过粗犷,不利于我们进行深度的认识。


另外,做汉语(尤其是语法史)的研究最重要的便是对材料的掌握,我们称之为语料。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通过爬梳剔抉,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除了学习到比较技术性的知识,我得到最大的一个启发便是彭老师在课上一直强调是:要让我们培养一种“历史感”。这个“历史感”不是说一个空洞的东西,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首当其冲的便是“敏锐的历时意识”。我们与我们的语言处在变化当中,语言有它的来源,也有将来的去处;第二是“对语料的充分掌握”。尤其是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得全,不能只看到隋唐变文里出现了这个现象,就不管唐宋其他的文本。不过对语料的充分掌握其实是“此事古难全”,它也会有局限性。老一辈的大家们有无限的热情,但是却拥有有限的精力。这个“有限”不单是来源于人个体,其实也是时代所造成的。如今我们有电子文本,更拥有像CCL这样健全的语料库,所以很多语料我们可以做到真正地掌握。不仅如此,我们也要避免望文生训、以今律古。换言之,就是不能拿现代的标准要求古代,这是对古代的诬枉。由于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往往会把某个短语误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词语,这是很不可取的。


作为中文系学子,我对汉语的了解少之又少,甚是惭愧。其实本应该选多几门汉语的课的,可惜当初没选CL1101,后来直接上了4k的课才发现对汉语基础的掌握实在薄弱,在阅读文献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查术语上,对于汉语句法形态、语音、结构什么的都不了解,实在是太痛苦了。一定要好好学习汉语啊 T.T 看一下下次能不能把自己整理的资料放上来(发现b站上有挺多古代汉语的课程,还有彭老师在北师大的公开课,都是非常值得反复观看的视频)



CH5224R: The Prescribed Texts in Literature


第一次上研究生的选修课,第一是出于无奈——4k可供选择的课太少了;第二是对新加坡的华文旧体诗感兴趣。当时看到这门课题的第一反应便是——啥?新加坡还有旧体诗?虽然白话文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开始在中国普遍应用,但是新加坡还有一批文人以旧体诗的方式进行写作,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挖掘。在我固有的认知里,新马文学是“新文学”的散播地,没想到“旧文学”在这边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旧文学”的沃土之一,并使邱菽园、左秉隆、黄遵宪、潘受、胡浪漫等诗人的诗歌在此地“开花结果”。


我们主要讨论了“晚清使节、流寓士人与华文旧体诗”、“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的南洋情调”、“丘菽园诗概览”、“新加坡娼妓业与旧体诗”、“新加坡旧体诗社”这几个大主题,当然在其学习过程中也不免地提到有关日占时期的旧体诗,内容非常丰富。


在最后,我们还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学期论文,着重探讨郁达夫的在南洋所作的《乱离杂诗》十二首。《乱离杂诗》不仅反映了郁达夫人生的“乱”与“离”,更是体现了时代动荡下生命个体所经历的“乱”与“离”。两者的叙写皆是郁达夫自我的抒情化表达,以宣泄他对个体的、对家国的情感。家与国对流亡异乡的他来说都是不可分割的,更是其内在小我与大我的体现。因此,诗中的家与国合二为一,“离情”与“乱世”交织纠缠,深刻书写了郁达夫的“自我”世界及其人生轨迹。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查看更多关于南洋旧体诗的资料,是个宝库:sg–jiutishi.com/home




CH3245:Overseas Chinese 海外华人



学习量:3/5


推荐指数:4.5/5


评分标准:100% CA 没有Final


这门课主要分析和比较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的华人社会(但是整体还是专注在美国的华人社会研究)。课堂的重点放在以下主题和问题上:华人移民的比较历史、早期的华人移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反华运动、1949年之前的中国海外侨民和政治发展、华人社区的发展和特征,以及20世纪不同国家或地区华裔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在学习海外华人时,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会接触到中国的近代史(也是最屈辱的一段历史T_T)。我以前总是以为:“不就是海外华人嘛,有什么好学的。”这种心态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后才发现原来侨民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多少、献出多少宝贵的生命!他们抗日救亡,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但却被历史遗忘。他们才是值得研究以及学习的对象!


我非常喜欢黄老师!黄老师的课幽默轻松,对课程的安排也具有灵活性,同时也能保证整体课程规划的系统性。以后还是希望能上黄老师的中国近代史还有社会政治史!不过,我们要完成的项目其实也挺多的,包括:小组作业、小组呈现、两篇阅读报告、一篇影评外加一篇学术书评。书评的部分我选择令狐萍教授的《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读后真的受益匪浅,让我对美国华裔妇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H3255: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Buddhism 中国佛教概论



如题所述,这是一门关于中国佛教概论的课,开放给所有想要了解佛教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佛经向大家介绍中国佛教从第二个世纪到第六个世纪的形成时期,我们便能一窥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在中国的早期面貌。既然佛教是从古印度(印度和中亚)传入并融入中国文化的,因此这门课的重点也将放在中国人如何从历史和文化上理解佛教,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当然,由于学期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深入到每一个部分和时期,只能大概地了解脉络。这也是为什么老师选择了带领我们阅读佛教经文和原著的原因,就是让我们直接通过阅读佛经来探索佛教的思想、实践和各流派的传播和转变方式。


每周,老师都会给大家布置佛经阅读任务。比如,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这部经典算是比较好理解和入门的)、牟子的《理惑论》(这本非常有趣,采用了所谓格义的方式来理解佛教思想)、慧皎的《高僧传》、宝唱的《比丘尼传》、讲戒律与修行的《梵网经》、《四分律》、譬喻故事《百喻经》、《注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实际上,上述所列举的只是阅读的部分而已,这门课涉及的经典还是相当多的。虽然有些经典较短、有些较长,但共同点是很多经典都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阐释佛理,所以也算是充满趣味。不过,阅读的过程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事。我们会因为面临对名相的陌生、梵文翻译到中文时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等阻碍,导致我们需要花挺多时间在理解经文上。


说到课业的部分,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的课业挺重的。我们需要每周在论坛上发表心得、问题、想法等,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20%),然后还要写十三篇每周提问(包含问题+个人的尝试作答)(20%)、两篇读书笔记(30%)、最后的一篇期末论文(30%)。虽然说,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下还是能完成这些安排的课业,不过就没时间阅读完整篇经典,导致误判。


简而言之,这门课不是一门老师通过ppt讲佛教历史的课,而且需要直接阅读佛经来。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思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克服了开始的阅读困难(可以去佛光大辞典去查名相),相信到后面也必定不是一件难事。




CL2101: The Chinese Script: History and Issues


这门课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有趣!!!有一度解开我在上《四书》时理解文本的疑惑!课程纲要主要分为共时和历时两大部分。导论部分当然要从语言和文字概说入手,一直深刻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这句话。


我们是先从共时的部分开始,即现代汉字(包含了现代汉字的内部结构、字际关系、汉字的规范、新六书等);接着便是更有意思的古代文字,以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作为参考的范本(当然许慎本人也因时代的局限无法正确地理解造汉字的本义,只是根据当时所能看到的小篆和六国文字进行造字理据的分析),学习了《说文解字的》古六书、古今文字的分界(隶变)、《说文解字》的局限等。


老师的课安排得非常紧凑,不过整门课的非常well-structured,老师会细致到把每周的安排以小点的形式列出来,文件夹的资料也上传得非常有条不紊。老师发了很多的参考资料,不过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还有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整体来说,阅读难度不大,不过页数挺多,需要消化的知识点也挺多,毕竟需要对文字学的基础概念有基本的掌握。


说到课业部分,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的任务并不是非常多。我们总共有六次的课堂练习(20%)、课堂报告和讨论 (15%)、小组作业 (30%)和个人作业(兼顾共时和历时两面)(35%)。我觉得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小组作业,因为当时对文字学还是入门的状态,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的汉字教学又涉及到很多领域、题目必须自己缩小范围、需要借鉴的部分较多等,因此觉得受到的阻碍还蛮大的。课堂练习和个人作业的部分,我认为在回答问题的时,我们必须先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类似于思维导图),然后把知识点都结合在一起,再仔细阅读题目才能过关。


总体来说,这是一门manageable的课,是中文系同学的必修课之一。好好学习就对了!



CH4226: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这门课主要关注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大都市和城市生活的形象。在文本的选用上,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小说、短篇小说和电影的深入分析,来阐明现代中国城市的“城市主义”以及视觉表现形式。我们大体聚焦在北京和上海的讨论上,当然还包括了香港和台北。虽然这门课的标题是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但是我们也探索了新加坡的报刊文化,重点当然还是在 “城市” 本身。


我觉得这学期阅读的文本都挺有意思,不仅有短篇小说,还有剧本和电影。比如沈从文的《公寓中》、《到北海去》、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丁玲的《1930年春上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比较有趣的就是电影分析的部分!真的强烈推荐《小城之春》,不愧是中国最佳电影!然后还有《霓虹灯下的哨兵》,没有想到 “霓虹灯”这么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意象居然也能和哨兵出现在同一幅画面里。然后《空中小姐》和《南北一家亲》的故事性很强,是两部没有尿点的电影,比这几年拍的电影好的不知道有多少……


上完这门课,我收获得最多的便是认识了不同地区的城市以及如何通过一座座城市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历史变迁。从空间看,它有助于我们打破原来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和乡村互相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在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城市现代性也是在一种极不均质、极不完整的情景下展开的。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每座城市因作者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也有不同的展现。好比穆时英笔下的上海是跳跃性的、是专注于纸醉金迷和运用蒙太奇手法的;张爱玲通过女性视角、从家庭内部空间以及底层人物角度去看上海;当然还有革命者眼中的上海等。这门课向我验证了:上海不仅是一座工业的、商贸的、金融的城市,也是文学的城市。


关于课程安排和课业的部分,我个人的感觉是在时间安排上较为紧凑,但是非常的well-structured,对于内容的选择也是循序渐进的,跟着时间线来分配每周任务。老师的课真的是宝藏,就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很痛苦就是了T.T




CH3221:中国韵文



这门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苏老师也太可爱太好玩了吧!!!(误


其实这门课也只是中国韵文的入门课罢了,是从一个整体的框架大致了解了中国诗歌的面貌,主要针对这五个主题进行讨论:诗歌理论、汉代乐府诗歌、游仙诗、咏史诗、吴歌西曲。


学习到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主要在于能揭露社会弊病,委婉地说明社会状况,这些都是社会性的诠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从而看到他的性格、价值观等。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中国诗人眼中的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原来是那么缤纷多彩,不仅添加了诗歌的丰富层次,也让我们感叹原来我们忽视了身边那么多精彩有趣的动植物。在课上,我们也花了几堂课的时间了解了汉代乐府诗歌,阅读了比较有名的乐府诗,比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战城南》等。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的差异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主题,我们通过诗作看到了那个时代常讨论的主题:别离的哀叹、命运无常、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仙界的想象、对历史政治的反思。然后就是游仙诗,游仙诗的两种主题:1)以《远游》为代表,主要描述了游仙途中的神异经历,相较于寻求长生成仙,这类主题更加关注自身与道的统一;2)表达自己想要寻求贤明的君主的愿望,政治讽喻、逃避现实的心情,与长生成仙没有关系。游仙诗的作者相信道教吗?还是作者只想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找一个精神寄托?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上所讨论的问题。关于咏史诗,我们并没有阅读太多的诗作,而是主要集中在对左思咏史诗的讨论上。最后一大块就是专注于吴歌西曲的讨论了:在风格上,吴歌婉曲柔媚、西曲浪漫热烈,但二者皆明丽清新、活泼健康、真率自然,读来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吴歌给人的感觉是华丽、含蓄、感性,而西曲给人的感觉是朴素、率真、理性。


这门课的课量特别轻,苏老师上课分为也轻松活泼,同学们都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一学期下来,只有一次个人报告(老师会分配主题,我们只需根据学者的论文进行总结和演讲,我就做了一篇关于曹植游仙诗的报告),然后还有两次的论文写作(期中&期末),最后就是课堂小考(不算分)。强烈推荐!



CH4243:Selected Periods of Chinese History II



这门课是对中国明朝的详细研究。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这些热门畅销的作品的流行,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明朝的历史、人物、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这门课旨在训练同学们对明朝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批判性的分析。从元末的动乱与崩溃作为起点,我们深入地探讨了明朝建立的因素,其中不乏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治术的思考。我们也继而在之后的几周把明朝重要的几个节点拎出来详细地进行阅读,例如:明成祖与“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役与夺门之变、明中叶的社会文化状况、明代商人阶层与经营文化、明代的宦祸与东林党争、西学的传入以及最后明朝的覆亡。在论坛里,同学们也会针对每周的阅读资料回答相应的讨论问题,就好比在“明中叶以后的社会与文化活动”这个大主题下,你同意用个人主义来形容晚明的思想家吗?为什么?还有关于西学的传入部分,你会怎样形容明末东西文化的接触?再比如,关于明朝覆亡的原因,总说纷纭。根据我们个人的认识,分析明朝覆亡的最主要原因在哪里?


我们上课的参考书目包括但不限于:牟复礼、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赵令扬《明史论集》 ( 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 2000) 、李焯然《明史散论》 ( 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88) 等中文参考书籍。一些英文的参考书籍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以下的列表也只是仅供参考,可以在选这门课之前先行阅读:


Edward Dreyer, Early Ming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1355-1435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W.T. de Bary,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John Dardess, Blood & History in China: The Donglin Faction and its Repress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Stephen Uhalley Jr & Wu Xiaoxin (eds.),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NY: M.E. Sharpe, 2001).


个人认为,这门课是必拿的一门课。李老师的课丰富有趣,上课结构安排合理,而且他善于总结知识点,把一些复杂的历史知识较为深入浅出地教给同学。我们还利用其中一堂课去国大的博物馆观赏了文徵明的书画、明代的瓷器等。课量部分我觉得还算适中,总共有4次小组报告、每周有一次reading review(基本上就是在论坛上发表600-800字对于阅读书目的总结与看法,每次的阅读页数都在100-200之间所以阅读量还是挺大的),还有最后一次的期末论文。



CH4261:庄子



《庄子》应该是国学最重要的读本之一,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这个学期非常有幸能够选修《庄子》这门课,在劳老师的带领下畅游庄子的世界。这门课主要有三个目的:1)教学生如何阅读、欣赏和批判性地思考中国古典文本;2)通过阅读原始文本向学生介绍中国思想;3)获得对《庄子》的基本了解——人、书和他的后世。我们针对了原始文本,先阅读了庄子的外杂篇如《庄子·至乐》、《庄子·外物》等几篇文本讨论了后学对于庄子的“出”与“处”、庄子的生死观等理解,然后再精读了经久不衰的内篇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以便对比庄子与后学的思想差异。之前上过劳老师教授的《四书》与《中国佛教思想》后,便非常了解劳老师的教书风格。劳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要求学生只阅读原始文本,并学习如何与古人进行创造性和变革性对话。也正因如此,劳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将选择文本中的重要章节进行精读和仔细分析。每次上完劳老师的课之后都要感叹一句,我们果然处在一个充满成见和想当然的世界中。考虑事情的两面(或者说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不是一个given和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有意识地提醒自我的过程,这也正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所以大多数人往往掉入牵引附会的陷阱。


关于课量方面,由于劳老师的课非常注重个人反思,所以论坛也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是占比非常大的一个部分。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根据每周的课程进度、针对阅读内容来提问、在论坛上发表每周的学习心得或感悟或不解的问题、两篇读书笔记、一篇期末论文。


如果要推荐阅读书目的话,可以参考下方列表:


郭慶藩《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1985 )。

錢穆 《 莊子纂箋 》 ( 臺北 : 東大,2006 )。

勞悅強:《夢中占夢——莊子真的這麼說?》(新加坡:城市書房,2015)


2022年1月15日星期六

2022年中文系同学会论文讲座圆满落幕

2022年中文系同学会论文讲座圆满落幕!中文系同学会诚挚感谢所有出席论文讲座的师生。感谢劳悦强老师、石毓智老师和凯琴学姐,在百忙之中出席讲座,不吝分享,让大家受益良多。同时,也要谢谢同学们认真的聆听和踊跃的参与!


虽然没能线下相聚,线上的讲解依然精彩有趣,扩充了大家的论文知识,也增强了同学们对写论文的信心。


时隔多年再度举办论文讲座,若大家有任何反馈和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期待与各位交流!我们下次活动再会~